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04:46 点击次数:181
标题:董存瑞牺牲后,战友们在废墟中只找到了两样东西,令人泪目
18岁的你,憧憬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?
时隔多年,我依然记得18岁那年的我,是多么的迷茫和无助,高考成绩出来,低不成高不就。父母希望我报考师范院校,将来做一名人民教师,工作稳定还假期多;他们也希望我报考医生类院校,毕业后哪怕不去医院上班,自己开个小诊所,也是很不错的选择。
可我当时想的是,以我的分数,军事院校肯定进不去,要想成为一名军人,只能去参军。但多方了解后,我的身体不达标,只好作罢。
四年后,在大家一起探讨和商量下,弟弟去报名当兵,无奈也因为身体原因,被刷了下来。自此,我的军人梦终于划上了句号。
18岁的我们,忙着学业,忙着叛逆,忙着自卑,忙着迷茫,因为各种事情忙得焦头烂额,过得浑浑噩噩。
可当我看完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编写组的《董存瑞》时,那种巨大的崇敬和自卑袭卷而来。
同样是18岁,董存瑞的18岁已经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:共立过3次大功、4次小功,获得“毛泽东奖章”1枚、“勇敢奖章”3枚,而这仅仅离他参军还不到三年。如果他还活着,前途必将不可限量。
展开剩余90%他的18岁那么的璀璨绚烂,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用身体当支架,出色完成了人生中最后一次的爆破任务,清扫了障碍,让大部队的冲锋得以顺利完成。
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他,在最美的18岁里,获得了巨大的荣耀,成为了我们许许多多人的英雄模范,而生活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今天的我们,18岁时仍然无比迷茫,这怎么能够不叫人自卑和惭愧呢?
如果你了解到他生活得有多艰苦,练习得有多努力,便会更加对他崇敬无比。
一、穷苦的童年时光
董存瑞六岁的时候,便帮助家里放羊,附近的犄角旮旯他都了然于胸。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,可一家人一年到头辛苦耕耘,却依然食不果腹。
因为他们要把辛苦收获的粮食的大头交给地主恶霸刘大肚子。后来,刘大肚子更是变本加厉,抓村民们去帮日本人干活,可谓是坏到骨子里了。
村民们有苦说不出,毕竟刘大肚子有钱有势,还有日本人撑腰,手无寸铁的村民只能忍气吞声。直到解放军的到来,董存瑞也因为和解放军战士王主任逐渐熟络起来,便担任了很多他力所能及的革命任务。
二、参军后锻炼成优秀班长
几次出色的完成革命任务后,董存瑞从一名儿童团长成为了一名革命战士,此时他才16岁。
当时,他的目标是为牺牲的王主任报仇,因为王主任是他革命道路的领路人,也是给他介绍新事物的启蒙老师,可以说,王主任在他的心目中的分量完全不输家人。
但打仗不是凭着一腔愤怒就可以的,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,所以他必须经过艰苦的训练,练就一身本领,才能在战场上杀敌更多。
从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编写组的《董存瑞》中很多次提到,董存瑞长得敦敦实实,从网上的资料也显示,他大概只有一米六左右,而且他还是个左撇子。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,他的身高和用手习惯,客观来讲,在战场上根本不占优势。
当时,为了提高作战能力,部队要求战士们不仅进行思想教育,还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,还要进行比赛。
几次训练下来,因为左撇子的关系,董存瑞的训练成绩总是不如意,于是他每天独自早起训练,刻意练习右手的臂力和速度,练到右臂发肿淤青。
在一次比赛中,他用右手投弹成绩垫底,指导员知道他是左撇子,想给他一次机会,让他用左手,他婉拒了。
后来,经过五十多天的高强度刻苦训练,他的成绩名列前茅,甚至还获得了大红花,还在师里挂上了名。
后来,更是因为出色的成绩,拥有了“爆破元帅”的称号。
在一次战役中,有个班的班长牺牲,队伍迅速乱成一团,董存瑞见状,立马自荐出任班长指挥作战,赢得了最后的胜利。战士们对他佩服无比。
后来,因为战士紧急,他们的班长负伤疗养,指导员便让他成为代理班长,他不负使命,出色完成了任务,对新兵照顾有加,对老兵耐心开导。甚至见到新兵穿着褴褛,他把自己舍不得穿攒下的军装和鞋子,送给了新兵。
在新兵想家时,作为一个只有十六七岁的老兵,积极给战友开导,在遇到危险时,作为班长的他,不惜把火力点引到自己这边,掩护战友脱险。
他还救过两个孩子,一个女孩,一个男孩。女孩的母亲见他就喊救命恩人,男孩的父亲来到部队想让他当孩子的干爹,董存瑞不知所措,还是在指导员帮忙婉拒才得以收场。
此时,他也才18岁,也还只是个孩子。
三、以身体为支架炸敌人暗堡
在多次战役胜利中,董存瑞更是因为聪明好学,从一些战俘中学到了“院中堡垒”,就是所谓的“沙盘演习训练法”,此种方法后来也在各个部队加以流传,大大提高了战绩。
在每一次战役中,董存瑞总是秉持着不怕艰苦,危险留给自己,希望留给战友的崇高精神。
在解放隆化城的战役中,董存瑞带领着爆破小组成员,出色的完成了爆破任务,炸毁敌军4座炮楼,5座碉堡。
归队后,董存瑞和战友们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,可想而知,作为爆破小组的他们,任务有紧急。
截止到后来的统计,敌军28个碉堡已经破坏了20个,按理说赢面已经很大了。可万万没想到,敌人的火力依然十分迅猛,仔细侦查才发现,敌人还修建了一座十分隐秘的桥型暗堡。
眼看部队的总攻时间即将到来,指导员和各级干部急得团团转,不炸掉桥型暗堡,我军的损失必将十分惨重,但目前敌人的火力情况,我军根本无法接近桥型暗堡。
此时,董存瑞主动要求前去炸毁桥型暗堡,指导员和领导们不肯同意,毕竟董存瑞的爆破小组才刚刚出色完成任务,他们此时已经精疲力尽,而且前方凶险无比。
可此时也无法选出比董存瑞更适合的人选,在《董存瑞》里是这样描写他的作战能力的:
董存瑞的条件是最过硬的,在历次战斗中表现得最为勇敢,而且爆破技术也最好,他所担负的爆破任务没有一次失误过,是全团的模范爆破手,在师里也是挂上号的,论技术、论经验、论资格,大家谁都比不上他。
情急之下,董存瑞再一次说服了指导员和领导们,他带着搭档郅顺义戴上炸药前往目的地。
中途有幸几次躲过敌人的射击,为了安全起见在距离桥型暗堡大概50米的距离时,让掩护他前进的郅顺义躲在小沙丘后,自己只身前往,无奈被敌人打中左小腿。
可作为一个革命战士,他并没有因此而倒下,而是忍着剧痛,拼尽全力来到桥型暗堡。
天公不作美,好不容易来到桥型暗堡,可找不到任何可以放置炸药的地方。因为桥离地面有一米多高,炸药放在地上根本炸不掉桥。可此时,大部队冲锋的号角已经响起,战士们已经奋不顾身的往前冲了,如果再不炸掉这个桥型暗堡,敌人凶猛的火力将会在短时间内让多少战士失去生命。
于是,董存瑞毅然决然用左手举起炸药包,右手点燃导火索,以身体为支架,炸毁了桥型暗堡。
四、牺牲后只找到两件遗物,令人泪目
从点燃炸药到爆炸,只有短短的七秒。
在目睹这一切的战友郅顺义怎么也想不到,班长董存瑞会以这样的方式引燃炸药,可这也是在那个十万火急的时刻,最原始,最简单,却是最有效的方法,没有之一。
正当郅顺义泪流满面不知所措之时,只听见耳边响起班长董存瑞用尽全力喊出的七个字:“为了新中国,前进!”
时隔五十年后,早已满头白发的战友郅顺义来到战友的塑像前,仍然泪流满面道:我永远忘不了当时的那道火光,那个身影。”
战斗结束,六连的战友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,来到董存瑞牺牲的地方,试图寻找这位英雄的遗物,可眼前只剩一片废墟。
战友们一个个流着眼泪在废墟里寻找烈士的遗物,可是只找烈士的两样东西:袜子和鞋。这怎么能不让人泪目!
令人泪目的还有,在指导员同意让董存瑞前去炸毁桥型暗堡时,董存瑞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,向指导员交了最后一次党费……
那时,他也不过是一个18岁的少年,本该拥有无比美好的未来,却在这次解放战役中,奉献出了自己无比年轻的生命。
这是怎样的一种崇高情怀,又怎么能不叫人动容呢?
五、祖国和人民都没有忘记
1951年,在董存瑞的家乡怀来县南山堡村建立了董存瑞纪念馆,1954年,在隆化县城西北建成了董存瑞烈士陵园,占地7.1万平方米。
在董存瑞烈士牺牲40周年纪念日,聂荣臻元帅题词:舍己为国,人之楷模。在董存瑞烈士牺牲50周年纪念日,张爱萍将军题词:为国勇捐躯,万代颂英雄。
1955年,长春电影制片厂以董存瑞的英雄壮举为原型,由张良扮演董存瑞,拍摄制作了电影《董存瑞》,2009年,由王宝强饰演董存瑞的22集电视剧《为了新中国,前进》开播。
英雄董存瑞以悲壮的方式离开了我们,但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,也不敢忘记,因为,忘记历史,就等于背叛!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!
最后的话:
在打响解放隆化城战斗的前一晚,董存瑞和六班的战士一起聊了解放后各自的理想,战友们兴奋得畅所欲言,诉说着解放后想要过上的生活。
等到战友们都说完,董存瑞却没有将早已藏在心底的理想说出来,他想等到解放那天去一一实现。
看到书里对他憧憬的未来的描写,是那样的朴实,美好,纯粹,完全是一个18岁的少年完全可以实现的:
“我呀……”董存瑞犹豫了一下,没说出来。其实在提这个问题之前,他就在想了。解放了,他有许多愿望:想去念书,以前念的书太少了;想回家,好好孝敬一下年纪渐大的父母;想当个建设者,让无数无家可归的穷苦人都有房住;想种庄稼去,现在太缺粮食了,多少人吃不饱呀;想……他的愿望太多了。
“说呀!我们想听听你的想法!”战友们又催起来。
“我想,将来解放了,我……”董存瑞正要说时,突然卖了个关子,“等打完这一仗吧,打完了,我再告诉你们!”
参考文献: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编写组《董存瑞(中华先烈人物故事汇丛书》以及网络查询
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即删
声明: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联系删除。
发布于:天津市